自1954年世界上座商業核電站投產以來,核電發展歷經50多年。以安全文化為核心的核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先由國際原子能機構在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的分析報告中作為核安全對策提出。隨后國際原子能機構出版了《核安全文化》一書,詳細論述了核安全文化,認真分析了安全文化的特征以及對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的不同要求,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和定性指標。
“開放和透明是核文化的一個突出特征。”核電技術公司董事長王炳華說,一個核電項目在建設、運行過程中,如果出現一些不安全的事件,一定要做到公開透明。人們常能看到國際媒體上披露某核電站出現核泄漏事件的報道,實際上這些事件都是在可控范圍內,沒有對公眾和環境產生大的影響。但是,按照核文化的要求,只要是發生核泄漏,相關機構就有義務讓社會公眾了解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事件,該事件對民眾和環境的影響程度到底有多大,應該有什么樣的改進措施來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這一文化的形成,與核電發展走過的歷史,以及核電本身的特殊性都有密切關系。人們常說“核無小事”,如果相關的企業和機構不遵循核文化規則,必然會導致嚴重的后果。不久前,發生在日本柏崎刈羽核電站的一起事故,發人深省。
2007年7月16日,到日本中北部新潟中北部有的劇烈地震災害所造成的中,差距震源9公里處的世界大核電站柏崎刈羽核電站起火并發生輕微核泄漏。隨后的幾天中,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瞞報了柏崎刈羽核電站震后泄漏廢水的輻射物含量。盡管后來國際原子能機構核安全專家檢查發現,核電站極少量外泄的放射性物質并沒有達到影響公眾健康和環境安全的“特準極限”,但因其沒有如實向管理單位和公眾披露,柏崎刈羽核電站被日本官方無限期暫停了生產活動,東京電力公司社長也因此引咎辭職。
時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對此批評說:“核電站只有取得公眾的信任才能運營。一旦出現什么問題,他們應當全面、迅速地公之于眾。他們應該深刻反省這起事故。”
這種開放和透明不僅需要面向政府和社會公眾,也需要貫穿于核電企業的運行、管理過程中。王炳華談起與核電合作的一家外國企業的一件小事。有一次,外方制造的一個設備部件,在吊裝過程中從高處摔到了地上。對此,外方工程技術人員馬上把這個情況通報給上下游單位。“這種做法,我們在跟美國西屋公司等企業合作時也遇到過,他們出了問題,不會捂著蓋著,而是會在時間,詳細地把這個問題是怎么發生的,他們是怎么分析的,得出的結論和改進措施詳細地告訴你。”王炳華感慨,這些國際性企業的做法對他很有啟發,這些做法體現了核文化所倡導的價值。“敢于面對問題,并不代表能力不行,而恰恰是能力強的表現!”
核電技術公司成立于2007年5月22日,到如今還是個一周歲多的“娃娃”。核電技術公司黨群工作部主任荊玉成告訴記者,當新員工入職后,進行培訓的課,就是從文化講起。從“以核為先、以合為貴、以和為本”的“三和”價值觀,到核安全文化,以及“策劃、程序、修正、”的工作理念,都要從開始就在員工的內心扎根。
從鐵道部轉行到核電企業,荊玉成表示,深的體會就是搞核的事業必須講究一絲不茍,在標準上沒有靈活度可言,必須要按固定的軌道、模式和程序來做。“中國人向來講究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但在核的問題上,只有原則性,沒有靈活性,只講程序和標準。”
揚中市神通電焊專用設備比較廠家的熱誠歡迎詞您光臨項目對接詳詢!